馬來西亞的種族問題由來已久。人口比率方面,馬來人占六成,華人占二成五,印度裔占7%。英國殖民時期,馬來人從政,華人經商,倒也相安無事。在經濟與教育等領域,華人所獲得的地位基本上與馬來人相等。1957年馬來亞宣布獨立後,政府開始給予「土著」(bumiputera)若干經濟特權或優惠。土著就是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則不屬於土著。因為華人是第二大族群,所以首當其衝。馬來西亞在1963年成立,繼續推行「馬來人優先」的政策,遭到李光耀強力抨擊,提出「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口號予以抗衡,結果是新加坡被請出聯邦,被迫宣告獨立。1957年開始推行的馬來人優先政策,事實上並未使土著的經濟發生根本的變化。1969513,馬來西亞爆發嚴重的種族暴亂事件,也就是「513事件」,華人死傷者眾。馬國認為暴動主因是馬來人和華人間的經濟差距所引起,因此於1969年公布「新經濟政策」(New Ecomomic Policy,簡稱NEP),規定馬來西亞在19701990年,建立「公平合理,進步繁榮」的國家。有行業特許權 固定企業持股馬來西亞政府為了提升馬來人的經濟地位, 藉由國家機關與政府公權力強行介入經濟活動,輔助馬來人在經濟上發展並給予優待,把許多行業的特許權給馬來人,規定企業固定比例的股份由馬來人擁有。基本上,「新經濟政策」不僅是一個經濟政策,更涵蓋政治、社會與教育等層面。希望快速提升馬來人的經濟地位,各項規定獨厚馬來人,無論在公部門任職、經濟、教育等方面,馬來人都有特別權利。簡言之,「新經濟政策」的排華和扶持土著色彩更為強烈。新經濟政策的目標是要將馬來人的資本擁有權從2.4%提高到30%,非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則保持在40%,實現「種族經濟平衡」,使馬來人不僅在政治上居統治地位,經濟上也要取得主導優勢。土著獲益不均 權貴貪汙不斷新經濟政策確實讓馬來人的社經地位水漲船高。不過,土著的獲益卻不平均,權貴獲益最大,引起了若干貧困的土著,或沒有直接獲益的土著不滿。另外出現不會經商的馬來人在取得特許執照後即轉包給華人,造成貪汙與效率不佳等問題,阻礙了外資進場的意願,更讓其他族群非常不滿。然而,根據馬國政府公布的數據,歷經20年的新經濟政策並未達到目標。1991年,當時的總理馬哈迪宣布新的「國家發展政策」(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取代「新經濟政策」,壓抑華人與扶植土著措施不變,等於是換湯不換藥。馬來西亞總理巴達威表示,實施超過30年的「新經濟政策」並非永久性政策,一旦土著在2020年掌握30%的股權(現在是19%),就會廢除該政策。問題是,為何一定要等到2020年?如果2020年無法達成目標,是否要再延續下去?檳州首席部長林冠英3月揚言將廢除馬來族優待政策,巴達威隨即警告,此舉將引起族群對立緊張。安華表示,三大反對黨組成的民聯一旦取得中央執政權,將取消新經濟政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ng Jarre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