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01/22/07面對面的人物:翁啟惠

出生

1948年,嘉義

現職

中研院院長

學歷

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MIT有機化學博士、台大農化系

經歷

美國德州AM大學化學系教授、日本理化研究院尖端科學研究之醣科技實驗室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之國家研究發展委員會董事、中研院生化所助理研究員。

看到他的照片,真的有種嘉義人的純樸內斂,跟鼎棋有幾分神似~XD

 

台灣除了成功企業家外,也有許多的成功學者。艾吉喜歡看學者對後進的嘉勉,就像過去在成大,聽到黃崑巖只知道黃院長是醫學院院長,但卻不知道他的人格特質,也不知道他所蘊藏的寶藏。出了社會看到黃崑巖院長的書,感覺到自己的膚淺與不足。

有了一個成功的人做目標,才知道該往哪裡走!

看他們如何突破自己的困境,如何開拓自己從來沒開拓過的版圖。就像海賊王Believe的歌詞說的一樣:那個別人都看不見的夢抓,努力去抓我會一路跟隨親切的心情我不一定要合乎邏輯那些一成不變的日子朝天堂前進Believe In Wonderland

翁院長過去也遇到瓶頸,也許比起我們身邊某些人,他在大學更沒有目標也沒有計畫,畢業後就去當兵,也無法確定自己要的路。貴人不久就會出現了,但也是他自己努力才能遇到的貴人,遇到後還要好好去把握。

 

對照於現在在學術上的成就,翁啟惠從小學到大學,學業上的成績,算不上是最頂尖的,更不愛將自己只埋入課本的書堆中,所以,小學時還差一點被編入放牛班內,而他最後能考上台南一中,更是跌破許多師長的眼鏡。
  高中時就對化學相當有興趣的翁啟惠,卻因為父母期待他要讀醫學院,只好高三時轉念丙組,結果大學沒考好,只考上台大農化系,而這根本不是翁啟惠喜愛的科目,自然讀起來沒有多大的興趣。
  直到退伍後,擔任台大化學系王光燦的助教,在王光燦的鼓勵下,才完全啟發翁啟惠在化學上的興趣,也讓他更加確定自己要走上學術研究之路。
  之後王光燦擔任中研院生化所研究員,翁啟惠也跟著到生化所當助研究員,且同時在台大生化所修讀碩士,而他碩士論文的口試委員之一,還是大學的同班同學。

 

 

翁啟惠的人格特質 遇事想清楚,決定就不後悔

 

  不過,大器晚成的翁啟惠,從一九七九年啟程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所攻讀博士,對學術研究的投入與執著,不但讓他只花了三年就拿到麻省理工學院的化學博士學位,所發表的論文數量,更是其它研究生的七、八倍,也難怪王光燦兩次前往美國,要力勸翁啟惠回國,卻都被白邊以他必成大器,將翁啟惠留在美國研究界,而翁啟惠的表現,確實也沒讓白邊看走眼。
  談起年輕時的求學路,翁啟惠總是會淡淡的說,「天生我就是反骨的個性,不喜歡有人來叫我怎麼做,還好當年沒有考上醫學院,因為我對醫學是一點興趣都沒有。」所以,翁啟惠總是說,
「沒有興趣就不可能執著地做,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機會」

 

有了目標就踏實的前往,三年拿到MIT化學博士真的是驚世之舉!再來看翁院長對事情的選擇:

 

回台投入生技產業,也許有人認為這需要靠極大的使命感,才能趨使翁啟惠放棄美國高薪的工作,然而,翁啟惠說,不能僅靠使命感,而是得看工作地方的國際化程度、生活環境,當然還得考量薪資是否合理,絕不是愛台灣才回來,也絕不是因為使命感才回來,一切都經過長時間的考慮評估。
  他表示,台灣的待遇也許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但台灣的消費水平及課稅等,是可以讓他接受這樣的薪資。而且翁啟惠強調,他是做「研究」的人,滿足的不只有金錢的問題,而是研究後的那一分成就感。
  以前翁啟惠在美國作研究,一個研究經費大約有六百至七百萬美元,但台灣沒有那麼多,不過,他認為,台灣的學生比較熱情,台灣有它的活力、有創意又有快速應變的能力。假如能把此力量帶進生技產業,那對於發展台灣的生技絕對有希望。
  他說,研究不能只靠速效,台灣如果把靈活的力量拉到生技,就有機會發揮此力量。要知道,講求研究的人多,很難在短期有績效。政府的角色應該要有延續性,一個好的事業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例如,高鐵、信義計劃區、101等重要建設都是要兩個以上的團隊一起完成。
  翁啟惠說,別小看台灣的能量,就如同半導體在製造這塊區域上很有特色,培養出一批人才,所以外國現正掀起一股「重新認識台灣」的風潮。但遺憾的是,政府在生技產業並沒有具體吸引人才的方法,只有機械設備的設施鼓勵辦法而已。

 

看他面對回台工作前,理性批判自己的狀況: (艾吉把他節錄成金字塔狀)

 

由底下的評估個人狀況到往來發展最後後實現自己的角色特質。

 


人格特質表裡如一:想清楚,決定就不後悔。

分析兩地的特色: 台灣學生熱情有活力、有創意快速應變能力

未來目標的可行性:外國對台灣看法、半導體的成功案例。

跟他的核心價值觀一樣:有興趣才有可能執著的做。

瞭解自己所要的:研究後的那一分成就感

評估現狀:

薪水與消費水平、課稅的平衡

 

 

 

如何看到台灣現在的亂狀:媒體職業道德似乎不夠好。要像學術研究,有證據才說話,有一點造假或者沒有根據、亂用別人著作等等都不應該發生。

(艾吉想:少渲染、多瞭解、多用心、客觀評斷)

 

翁啟惠表示,台灣現在最大問題是吝於講過去做事的人的好話,而是不斷批判別人的不是,這一點媒體也要負責。他不看八卦新聞,因為他不知道內容是真是假,新聞報導不實,似乎不用負責,公眾人物很容易被消耗掉,台灣的媒體職業道德似乎不夠好。但「學術界不一樣,只要研究出來的報告,有一點造假,就會遭到同儕的排斥。」
  就如同他的「論文發表與學術倫理」的聲明中指出,「學術論文首重原創性,改善別人研究對知識累積也有其貢獻,專業精神與誠信原則是學術研究的基本態度;不抄襲、不剽竊、不造假,引用他人著作或資料應註明確註明來源等,則是學術研究要謹的倫理規範。」這是 翁啟惠在就任中研院院長後,首次發表公開聲明,探討學術界最核心的學術倫理問題。
  國內近來發生多起違反學術倫理事件,翁啟惠重申,違反學術倫理應由當事人所屬機構視實際情況、依情節處理,
輿論不宜在未深入了解情況下作概括性的過度渲染。
  不論是「疏忽」、「瑕疵」、「惡性違規」等不同層次,翁啟惠都認為,在被發現後都應嚴肅面對,切實檢討改進。

 

 

再來是翁院長的本業:如何做各成功的研究人員。艾吉認為研究的方法跟態度在處理任何事情上都用得上,透過觀察、假設、常識、不停修改企圖從這個過多不明因素中找到解決方法。

 

翁啟惠:專業與誠信 學術研究基本態度


  中研院長翁啟惠昨天發表「論文發表與學術倫理」聲明,表示專業精神與誠信原則是學術研究的基本態度,但也強調學術倫理有「情節輕重」之分。
  翁啟惠表示,中研院決定定期邀請專家講解有關學術倫理的問題,以防患於未然。他在聲明中坦言,過去五年,曾有五件有關涉嫌違背學術倫理的論文送往「學術倫理委員會」討論,但沒有一件嚴重到必須嚴厲處分。
  翁啟惠認為,台大醫院醫師案例是屬於「瑕疵」;中興大學張邦彥教授若在重做實驗後結果相同,在學術倫理上亦屬「瑕疵」,若修改影像後就導致不同結論,則研究成果屬於捏造,應該受到適當處罰。
惟無論情節輕重,在被發現後都應嚴肅面對,切實改進。
  翁啟惠也重申,違反學術倫理的案件,應由當事人所屬機構視實際情況、依情節輕重給予處理,輿論不宜在未深入瞭解情況下作概括性的過度渲染。這是翁啟惠就任中研院長後,首次發表公開聲明,而且談的正是學術界最核心的學術倫理問題。
  翁啟惠在聲明中指出,違反學術倫理案件依情節輕重可區分「疏忽」、「瑕疵」、「惡性違規」等不同層次,結果則可能導致解聘,影響升等或研究經費、向期刊提出撤回論文或修改的聲明,或告訴作者加以改善。處理時不可一概而論。
  他指出,中興大學與及台大醫師兩事件,對台灣學術界都造成不小的衝擊。學術論文首重原創性,改善別人的研究對知識累積也有其貢獻,專業精神與誠信原則是學術研究的基本態度;不抄襲、不剽竊、不造假,引用他人著作或資料應明確註明來源等,則是學術研究要謹守的倫理規範。

 

 

昨天回到系上與當兵的郭立杰學長聊天,目前擔任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學長就聊到現在大學生,自己被當掉甚至不會想要問如何暑修,而是在台北的父親打電話向教授們詢問。

 

艾吉在看完一本崑巖院長所寫的書後(推薦:青年學生的十封信),並重看了大學之理念2003版本。自己認為大學畢業生該有的態度與價值觀:

 

1. 為什麼要誠實?誠實的結果是什麼? 

2. 理性的批判能力,包含判斷是否的能力?

3. 人生目標與使命感

 

艾吉現在還當自己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努力朝著翁院長等成功先進的長者腳印前進。期許自己有一天能和他們一樣,立足社會上、不惑、知天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ng Jarre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