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企業流行併購風,不管是之前的日月光、鴻海併購普立爾、竹商銀、綠點...

 

併購考量的當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競爭力』。

 

不過併購對消費者而言是好還是壞呢?

 

從歷史的角度還看,古代不管是春秋戰國、三國時期謀略與發明等等都是想當快速的,

 

因為今天不想辦法壓制對方,明天就會被對方壓制!  『致人而不致於人』

 

反觀,太平時期,雖然每個朝代幾乎都有盛事,漢朝的文景、唐朝貞觀之治,

 

但為時都不久,社會的進步也趨於平緩。

 

商場也似乎是如此,如果今天OS作業系統在個人電腦方面有更多元化的選擇,而不單單只是Microsoft而是百家爭鳴

 

也許消費者會有更多更好的選擇、價格也有更大的彈性空間!

 

但是企業要獲利要生存,古書所云:『分久必合』,企業為了不花更多的成本在削價、研發,於是開始合併。

 

鴻海集團郭台銘說過一句名言:『沒有紅海哪來的藍海?』

 

意思代表:沒有血與淚的競爭,得以生存下來如何去創新開發呢?

 

但是競爭合併後,會有藍海嗎?

 

看看Microsoft、看看獨大的中油,消費者的選擇似乎是被壓縮了.....

 

 

工商時報    B6/我的大書坊           2006/12/31

《營收以外的思考》企業競爭背後的社會成本

【映慧/整理】
  ■書名:沃爾瑪有錯嗎
  ■作者:安東尼.畢昂哥
  ■出版:時報

 

 

 著名的研究團隊麥肯錫公司曾經對通路巨人沃爾瑪下過這樣的評語:美國19951999年間生產力驟增,其中有八分之一可以歸因於 3個字:「沃爾瑪」。』

 
  沃爾瑪-這個全球最大的連鎖超市業者,挾超市綿密的通路和龐大的採購能量,無疑的是所有生產製造商心中的「聖地」,無不以打入其供應鏈為目標。但經過這些年來發展,隨著「被整倒」的公司越來越多,以及衍生的性別歧視官司,讓這個「聖地」的光芒黯淡不少,只有一大票「同時列名」富豪排行榜的家族成員,依然笑傲江湖。


  沃爾瑪規模之大,以致壓低全美各地的工資。沃爾瑪光在美國一地,每年雇用約60萬名新進員工,在企業界可謂空前。但是沃爾瑪的一般全職員工年薪只有176百美元,遠低於美國政府公布的四口之家的貧窮線──19157美元。


  加州柏克萊大學的經濟學者發現,沃爾瑪在90年代的擴張,導致美國零售業從業人員的收入下降達1.3%,換種說法是,光是2000年就減少47億美元。2005年,加州公共政策研究院(Public Policy Ins titute of California)的經濟學家分析,在沃爾瑪進入某個郡以後,每人的工資全面減少5%,強烈意味是沃爾瑪導致工資下滑。


  被沃爾瑪效應壓抑的最大宗成本,是藍領工人的工資和福利,而他們也正是沃爾瑪的最佳顧客,這個具諷刺性的痛苦衝擊,在沃爾瑪自己所處的零售業中自是最為明顯,經過通貨膨脹調整,沃爾瑪支付的工資從1970年以來降低約35%。整體而言,目前美國零售業的工資,僅約為製造業工會勞工工資的三分之一,為1960年的二分之一。


  沃爾瑪的130萬名美國工作人員中,只有44%加入公司提供的最低醫療福利,許多人甚至出不起1千美元的最低自負額,和個人每月35 美元、家庭每月141美元的保費。結果呢?為使收支平衡,許多員工只得靠救濟金度日,沃爾瑪工作人員的子女,有高達46%沒有投保,要不就是靠政府醫療保險(Medicaid)的保障度日。


  沃爾瑪對廠商施加的極端定價壓力,也傷害了各地的工業從業人員,原因是美國每年有上萬個製造業的工作機會,轉到中國等低工資國家,因而使自由貿易的滑動速度加快。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鉅額工資差距,當然不是沃爾瑪的錯,中國的勞工每小時平均賺0.4美元,且規範鬆弛的血汗工廠依舊大量存在,但是中國的最大貿易縮夥伴沃爾瑪,在建立以「中國價」做為美國供應商必需擊敗的價格上,卻比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影響更深,凡是無法提供中國價給沃爾瑪的消費品製造業者,將面臨三種選擇:萎縮、關門,或是在中國設廠,以充分利用所有的廉價勞工。


  每個禮拜,美國有13800萬人次,光顧沃爾瑪在美國的3750家分店和海外9國的2400間賣場,雇用160萬人,為麥當勞的4倍之多,也是全世界第二大民營雇主。如今,身穿沃爾瑪制服的美國人,比目前在陸軍、海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服役的美國人總數多了30萬。


  在美國資本主義的現代史中,不時會有一家企業巨擘因為權勢之大及其發揮力量的方式,激起同時代人們的希望和恐懼,因而達到超凡出眾的地位,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IBM和微軟(Microsof t)等,都曾充當過領頭者的角色。如今,這項重責大任由「沃爾瑪」接下,這是好事,但是禍福未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ng Jarre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