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資訊爆發的時代,每天數不請的資料,可以提供你判斷。但真的有辦法判斷嗎?

 

記得剛開始研究電腦跟汽車時,網路上總是有數不清的聲音在評判這產品的好壞是非!

 

例如:那時在買手機,W800i (泣)與 W550i 的選擇,雖然當時購買時價格大約差6000元,相當於再買一隻手機。但是艾吉選擇了W800i (泣)原因就是畫數到達200萬,可以清晰地表現4×6的照片如果要洗出來贈送給朋友才好;再來是可擴充到4G的記憶卡功能,4G的記憶空間可以讓艾吉純放相當多的照片、語文練習、音樂。網路上評價都是良好,除了價位方面,買回來後剛開始有點小後悔,第一、相機的蓋子容易打開,使手機處於照相狀態造成電池浪費;第二、記憶卡會出到4G嗎?;第三、就算調到最高品質,照出來的品質仍差、快門反應速度慢,都笑僵了手機才有反應。

 

還有網路上常有品牌迷失,當初選購主機板,華碩、技嘉的都要一萬多元,比起微星的七千元貴上許多,且功能也不會比微星的好。雖然網路上對微星的品質相當不信任,但艾吉仍然買了微星的,結果:就被網路上的長輩說中了,如果買到好的,物美價廉,買到不好的,就要賭上售後服務。unfortunately,艾吉的板子出了問題,剛好那時微星在台南維修點撤掉,只能到台北維修了  (感謝好朋友孟雄幫艾吉處理好)

 

說到汽車也很神奇,曾經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討伐ford-focus,看到對方找出一堆數據,喔喔!非常有道理咧~  看到後面有幾個很專業的人,跳出來說,這些數據與資料都是過時的,比較方法也錯誤!後來多次觀察他所提出的討論方式,都是以推論來引導假設,感覺到自己的邏輯思考還有帶加強!

 

現在的資訊可以說是大爆炸,看看最近邱毅對陳致中的指控。突然發現自己如果要去評論或者去說服他人相信某件事,就應該去研讀更技術方面的東西,而且口說無憑,要用親身體驗更完美。

 

沒有知識,機會來臨時,你怎麼去把握,甚至發現它。

 

工商時報    D3/工商經營報/經營知識           2006/11/29

《產業經濟》接近事實的統計數字才有意義統計是想藉由調查反映事實現況,政府機構必須隨著客觀事實的改變隨時更新,所得結果才不至於失真。

【莊春發(作者為景文技術學院財務金融系教授)】
  一國經濟活動的表現或績效,為求精確與客觀,政府部門大都會以數學的統計資料加以表示。報章雜誌媒體常見的統計指標有: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帳、平均失業率、通貨膨脹率、進口金額成長率、出口金額成長率、貨幣供給成長率、勞動力成長率、總體投資率等。
  個別企業而言,也經常使用許多經營統計指標,顯示企業的經營狀況,例如企業的營業報酬率、營業額成長率、庫存周轉率、資本報酬率、股東報酬率等等。而且隨者不同需求,公司會發展許多新的統計指標,以協助公司決策單位瞭解公司的經營情況,並藉此協助公司找出問題的所在,進而尋求解決之道。
  易言之,任何單位進行經濟統計指標的計算,基本上之目的,首先,是為了解特定經濟體的情況,其次,是藉由此指標找出適當之對策。因此,經濟統計指標編製的正確性,就顯得非常重要。


  統計指標不可偏離事實太遠


  如果經濟統計指標編製偏誤太多,經濟單位則可能誤判實際的經濟情況,甚至由於錯誤的訊息而導致決策單位採用不正確政策工具,使經濟情況變得更糟糕。因此任何經濟單位在編製所需的經濟統計指標時,務必會充分蒐集各方資料,並採行精密的統計方法,以使獲得的統計指標能夠確實反映實際社會的情況。而且執行單位會隨著時空環境的改變,而進行適當之調整,以使統計指標不至於失真,令其發揮原有之功能。
  例如在70年代,由於通貨膨脹之關係,使市場的各種物價大幅攀升。然而,若干政府部門並未能立即考量此發展趨勢,將此巨幅之改變納入其統計資料的計算當中,使政府部門所編製的數據指標,與現實社會情況產生嚴重的「失真」現象,無法發揮原有設計之功能。
  當時最明顯的例子,內政部所編製的公共工程勞動工資計算指標,市場上因物價上漲的關係,一般工程勞工每日工資已上升至1500元,但政府部門的編製仍以每人每日500元為編製基礎,產生顯著低估公共工程生產成本的現象,致使政府部門計算出來的工程標價無法充分真實反映當時的市場成本。也因為如此,許多工程乏人問津,延宕政府公共建設之時程。畢竟廠商是以賺取利潤為天職,沒有廠商會願意賠本參與公共工程之建設。
  換言之,欲讓統計數據發揮既有的功能,首要之務是統計數據必須接近事實,能確實反映實際之社會現況。要達成此目的,統計數據的編制,一段時間之後,編製單位必須隨實際經濟現況而做必要的調整。若統計數據的編制不能考量客觀環境改變的事實,其所得到的結果必然是「失真」,無法發揮應用統計數據的功能。甚至因此根據不適當的統計數據而做出不正確的決策。


  台灣經濟到底是熱或冷?


  近10年來,由於開放兩岸經貿往來,台灣許多產業外移到大陸地區,有些產業因為國際專業分工的關係,甚至由台灣連根拔除移往大陸。典型的產業例子有製鞋業、紡織業、製傘業等傳統產業;高科技產業則有筆記型電腦、電路基板等產業。然而,有些廠商的母公司仍保留於台灣進行國際接單的工作,形成「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奇特現象。這種獨特的情形,政府部門若不能審慎地加以考量,並在統計數據的編制中加以調整,將使社會在「失真」的統計數據下,無法真正了解實際的經濟發展現況。
  以近日經濟部所發布的統計資訊為例,民國9510月我國外銷接單達272億美元,較去年同月增加26.8億美元,年增率達10.88%,且續創歷年單月新高。經濟部同時預估第四季外銷訂單可維持5%到10%的成長,全年外銷訂單成長幅度可達15%,總金額可望接近3000億美元。一時之間,似乎讓人感覺台灣經濟相當繁榮,前景可期。
  然而若再觀察另外的統計數據工業生產指數,則會發現十分不同的結果,10月分的工業生產指數較去年同期只增加1.06%,持續創15個月的新低,卻又顯示台灣經濟現況並非太好。為什麼會有此不協調的情形,主要的理由可能是「台灣接單大陸生產」所造成的結果

  果真實際的情況係如此,政府部門是否應該進行統計數據編製的調整,將台商在大陸生產出口的產品金額,自目前的出口金額當中剔除,以真實反映台灣的生產與出口情形。或者分別編制剔除大陸生產出口的貿易統計,與包含大陸生產出口的貿易統計,讓社會大眾充分了解實際之貿易情況,理解我國經貿之處境。此分類後顯示之情況,亦可提供政府所有單位決策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ng Jarre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