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號開始,印度從14402開始向下垮,中間在經歷2/28的全球股災大暴跌,一口氣跌回12500,到3/6才看見紅盤的出現,一口氣蒸發掉13%的現值。
印度這檔基金幾乎人人都投資過,餵得荷包飽飽的!但是印度到底還是不適合過三年以下的投資呢?未來會不會有在暴跌的可能呢?
紐約時報提供了一個好答案~
工商時報 A8/國際視野 2007/03/12
《紐約時報》印度經濟大躍進通膨隨著飆升
【時報】
以陡升之勢成長的經濟、領先全球的委外承接產業、數億消費者日益講究品味及舒適,為印度創造出令大多數國家艷羨的經濟發展。
然而印度總理辛哈及他最親近的幕僚,日前卻在滿懷憂慮的情緒下開會,商討他們所謂具有「關鍵短期優先性」的議題:印度非凡的經濟擴張已開始過熱。經過三年都以近乎兩位數的成長後,印度經濟已浮現引發通膨飆升的跡象。
政府領導人當前面對的挑戰,是將快速成長經濟帶離物價可能飆漲路徑,以免拖跨部分成就及使生活水準提升受挫。印度今年的經濟成長率上看一○%。
物價飆漲問題已成隱憂
印度央行總裁雷迪在受訪時說:「已體認到有這些壓力,而且近乎一致地認為必須加以管理。」就在發表這段談話之前,印度央行才調升指標短率一碼,成為七‧五%,期能有助於壓抑通膨。
辛哈、雷迪及其他高級官員,都一再保證將堅守促成印度經濟成長率自一九九○年代初期以來已提高達兩倍的市場導向政策。然而,物價飆漲卻喚回大家的記憶:印度在一九八○年代時,曾是全球管制度最高的經濟體之一。
印度的躉售物價通膨率,已由去年春季時的四%提高到目前的六%。消費者物價指數過去一年來的漲幅,在都會區接近七%,而在承載著印度逾三分之二人口、受糧價上漲衝擊最大的鄉村地區,則高達近九%。
政府經濟學家將糧價上漲歸咎於全球性的因素,例如澳洲的欠收、更多作物被移去生產乙醇、曳引機所用的柴油價格揚升等。但此間許多人卻將糧價上漲,歸諸於政府鼓勵農業商品的期貨交易,以及政府係以限制幾種牽涉到食品的買賣,來作為這個冬季的因應之道。
雷迪聲稱,對於印度的通膨及經濟,他感受到「一些有理由的樂觀」。他指出過去一年的升息,因遞延效果而迄未完全發酵於經濟體系上。
不過,印度央行調查顯示,隨消費者需求迭增,但廠商供給腳步卻慢半拍,印度差不多所有製造商,現都已產能全開。雷迪表示,許多工廠的擴產及許多新工廠,要十八個月到兩年才能完備,在那之前,印度經濟都處於過渡期中。
工廠產能不足到處都是
從印度央行大樓第二十五樓放眼向外望去,供給短缺的情況更是一目了然。一整片廣大綿延的四層樓建物群中,不論是附近的史蹟建築區,還是鄰近一路迤邐至印度洋岸的區域,都看不見任何一部營建用的起重機。
這截然不同於中國的北平、上海及天津等城市,都正趁著不動產價格上漲之際,得以取得資金,剷平眾多老舊不堪的住宅區。
但是印度實施嚴格的租金管制及其他保護佃農的法規。相關訴訟曠日廢時,法院積案又多,這些法規使得拆除及改建那些阻塞印度各大城市的老舊建物,更加困難重重。
投資客炒作不動產飆漲
所造成的不足,則已助長成屋價格飆升。在孟買市南區的新興地段,公寓價格從去年春季以來已上漲達六○%。外國投資客,包括鄰近中東國家的油元富豪,都在投入這個市場,積極出價,和人數漸增的印度本土商場菁英一較高下。
分析師及企業主管認為,生產力提升,將可讓印度既有產能製造出更多的商品,有助於避免陷入可能助長通膨飆升的瓶頸。
生產大幅度的擴增,可能來自於現代的電訊科技,及印度勞動力日益增加的彈性。例如某些產業的局部自由化,讓婦女得以進入正式的就業市場。
不過儘管這一類的效益,可以用來佐證印度政府及商界領袖對通膨的長期樂觀展望,但印度升斗小民對於物價上漲,卻依舊是憂心忡忡。
在孟買市經營雜貨店的馬魯,指著一盒印度常見但目前極度缺貨的小型黃色豆子說,售價較一年前已上漲一五○%。他表示,他家族的這家店開張已三十五年,「只有在過去這一年間,才見到價格漲得這麼兇過」。
(原文刊於紐約時報,李鐏龍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