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A6/國際舞台 2007/06/17
《美國篇》大學無用論挑戰美國
MIT等研究報告指出,美國擁有大學學歷勞工,平均所得成長不及生產力增長;通膨調整後,還較30年前父執輩所得低12%。
【林國賓】
不久前台灣勞委會公布調查指出,去年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平均起薪比起八年前還少了七百多元。這種情況在美國也是一樣,麻省理工學院(MIT)等學術機構的研究報告指出,這幾十年來擁有大學學歷的美國勞工,平均所得的成長同樣不及生產力的增長。簡言之,經濟成長了,薪水卻沒有同步成長,實質平均所得甚至還比不上父執輩!
MIT的新近發表一份研究報告,該校兩名經濟學家李維與泰明結論指出,雖說過去幾十年來擁有大學學歷的勞工,其收入是比高中學歷的勞工還要好,但是學士勞工的平均所得增加幅度卻也低於經濟生產力的增長,其中男性大學畢業生所得增幅落後生產力增長的情況特別明顯。女學士勞工在最近五年之前,薪資所得成長大都與生產力增長的水準差不多,這主要是因為職場女性工作機會增多所致。
然而,李維與泰明進一步指出,六○與七○年代保持平穩的大學學歷與高中學歷的勞工薪資差距,在一九八○年至二○○○年期間急遽擴增,直到近幾年才又放緩,這部分與其他之前的相關研究大致相符,傳統理論並說明所得不均差距擴大,主要是因為有利於技術性勞工的科技趨勢發展。
鼓勵念大學並沒有改善所得不均
李維與泰明兩名經濟學家的發現不免讓人懷疑以往的論點,主張改善所得不均的方法是提升勞力的平均教育水準,因而鼓勵更多的人念大學。兩名研究報告的作者在結論中表示:「一般學士學位仍足以讓所得趕上生產力的增長?答案起碼在男性這部分是否定的。」
兩人還認為,所得差距擴大可能還是與向技術能力傾斜的科技發展趨勢有比較大的關聯,而且好處都是讓那些擁有高度技能的勞工所占盡,而不是那些受過教育訓練的勞工。若情況真如李維與泰明兩人所說的這樣,那決策當局恐怕就要傷腦筋了,因為以往只要全面提升教育水準,大概對所得不均的情況就會收到改善效果,如今按照兩名經濟學家的論點,除非每個人念的都是哈佛大學的頂尖學府,否則所得不均的情況不會好轉。問題是,每個人都念哈佛可能嗎?
MIT的報告同時呼應Pew與布魯金斯研究所共同完成的最新研究結果。該研究發現,二○○四年時卅幾歲年齡層的男性平均所得經通膨因素調整後,較其父親那一輩一九七四年時卅幾歲年齡層的所得還低一二%;同期間,有卅幾歲成員的家庭所得則較一九七四年增加九%,但這主要是因為雙薪家庭數目逐漸增加。
中產階級所得成長趨緩問題敏感
傳統學派經濟學家對Pew與布魯金斯研究所該份報告不表認同,批評該份報告並未計入像是退休金與醫療保險等非現金的福利津貼,以及新世代的卅幾歲年齡層的勞工持續進修的人數遠大於他們父親那一輩。其他的經濟學家也表示,家庭平均所得這幾十年來成長幅度之所以放緩,其中一個原因是現在的家庭成員人數變少,家庭戶數則告增加。
這些研究的結論,挑動美國社會對中產階級所得成長趨緩的敏感神經,並且成為二○○八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一項選舉議題。前不久,最被看好可望代表民主黨出馬角逐白宮主人的希拉蕊,就曾公開為廣大的中產階級民眾發聲,她說:「生產力與企業獲利都在成長,但我們許多的家庭根本沒嘗到成長的果實。」
前參議員愛德華也針對美國所得不均的現象提出政見,宣稱可以在「卅年內讓貧窮在美國絕跡」。
工商時報 A6/國際舞台 2007/06/17
《大陸篇》畢業就是失業
雖然資方缺工大吐苦水,但大學畢業生卻面臨求職碰壁窘況
【蕭麗君】
今春大陸將有四百九十五萬名大學畢業生將成為社會新鮮人。儘管大陸經濟成長快速,跨國企業與沿岸工廠也經常抱怨員工短缺,但實際情況卻是多數大學畢業生面臨求職碰壁的窘況。
中國大陸經濟高速成長,企業獲利與薪資也不斷上揚,照理說對於剛出大學校門的社會新鮮人,應是千載難逢的求職黃金時刻。不過跨國企業卻頻頻抱怨無法找到合適人才,沿岸地區工廠也說他們遭遇勞工嚴重短缺的問題。
雖然資方大吐苦水表示找不到員工,但實情是今春畢業的大學生,卻碰上求職不易的困難。由於畢業生太多,即使是高成長經濟的大陸也難以全數吸收。例如主修電腦科學,今年七月將從天津商學院畢業的楊漢寧(譯音),已經寄出十多封履歷表,不過回電的公司不到十家。至今他還在等待工作機會。
二十三歲的楊漢寧抱怨,「我所應徵的全數工作都要尋找有經驗的人才。他們對我們剛畢業的學生冷眼相待」。事實上他班上二二名同學中,只有三位找到工作,而且這些工作與他們所學無關。
今夏將從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獲得電腦學位的廖喬(譯音)就開玩笑說,目前網路聊天室喜歡把大學生比喻為高麗菜,供不應求,價格未曾見到調高。
中國大陸之所以會有不斷創新高的畢業生數目,主要源自於北京政府在一九九九年起決定提升大學就業率的決策。當時在亞洲金融風暴橫掃下,大陸經濟大幅減緩,亞洲開發銀行經濟學家譚明建議,可以提高大學就學率來提振國內消費。因此他們在一九九九年把三百萬名高中畢業生送往大學,而延後他們進入就業市場時間,這在當時似乎是個不錯主意。
大學生找不到頭路成為社會問題
不過該決策也意外造就今日新一波的大學生失業潮。自從二○○一年起,勞動社會保障部的統計顯示,約有三成大學畢業生在七月獲得文憑時,還未與企業簽訂勞動合約,該數字雖然在歐美國家看來相當正常,不過對大陸而言,卻意味近一百五十萬名畢業生將在今夏流入就業市場。
大學生找不到頭路,也激發一些社會問題。例如去年十一月,一名從清華大學畢業的學生因求職碰壁而自殺。因此這也喚醒北京政府對此問題的重視,並表示自去年起無法在九月一日前找到工作的畢業生,可以前往當地政府機構進行登記,並領取失業救濟金。
老一輩大陸人抱怨出生於一胎化政策的大學畢業生,因為在家受寵過度,導致他們對於工作地點與性質特別挑剔。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的負責主管桑鮑宏(譯音)指出,部分大學畢業生只願意在找到好工作的情況下才願意上工。
社會新鮮人沒經驗老闆不喜歡用
雖然這些高材生怨聲載道,認為求職情況日益艱難,不過也有跨國企業表示這些社會新鮮人素質太差,迫使他們必須付出更高成本去尋找擁有經驗的人才。
例如曾因為雇用的新人無法寫簡單程式,導致他們必須透過獵人頭公司尋找有經驗工程師的一家歐洲新創公司主管皮傑特,就吐露他的感想,「雖然薪資有所不同,但起碼不用重新來過,工作品質也較好。相對於雇用大學剛畢業學生的成本,可是低廉許多」。